
0人評分過此書
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: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
本書討論十八世紀的禮學思想,一方面關注清儒禮學思想與宋明天理觀念下禮思想之間的差異,包括原則面與制度面,以觀察十八世紀禮學思想在前近代史脈絡裡所可能出現之突破。一方面更注目十八世紀知識界對宗法秩序和宗法理念所提出的質疑,這些質疑留下極大的開放空間,令回應成為舊知識轉型與新知識援引的多向可能。 本書分別從明清禮學轉型、親親尊尊二系並列、為人後、嫂叔服制和婚禮五個議題,對清代禮學之特質進行討論。撮要而言:「親親尊尊」挑戰的是程朱理學「天理」觀念下的「尊尊」獨尊,然內裡質疑的卻是何謂「君權」?「為人後」訴求的是「親親」價值的提昇,使與尊尊等列;然內裡焦慮的,則是如何維持「政統」之獨立?使宗統不犯君統。「嫂叔服制」質疑的是「兄公弟妻」之間的情義表達?底子裡挑戰的則是「男女別嫌」觀念界域之重新界定。「成婦?成妻?」解答了無合體即無夫婦、無夫婦即無婚姻,反對「室女守貞」;然內裡攻擊的卻是視「成婦重於成妻」的家族式婚姻觀念,為男女人倫之情欲求得伸張。 清代禮學復興,對儒學思想而言,不只是理學轉型,更是禮學轉型。禮學成為十八世紀以降儒學思想的主軸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揭示了儒學思想的另一種型態:經驗界的秩序。這種直指經驗世界之秩序安排的思想,因其兼具理念與形式,故在展開時,與理學產生必然之歧異。禮與理對話,成為儒學思想的另類交鋒。此一儒學型態的開拓,不僅能解答學界極為關切的「禮教議題」,更能呈現禮經(經典詮釋)、禮制(歷代律令)、和禮俗(各地風俗)三度空間在歷史時間脈絡裡交互影響的複雜互動,從而為儒學思想史展開人倫日用經驗面向的另一章。
- 自序
- 緒論
-
第一章 明清禮學轉型與清代禮學之特色
-
第一節 明清禮學轉型
-
第二節 從私家儀注的「家禮學」到以經典為法式的「儀禮學」
-
第三節 儀禮學的興起與特色
-
第四節 清儒禮學的兩種性格:考禮、議禮
-
小結
-
-
第二章 「親親尊尊」二系並列的情理結構
-
第一節 「親尊並列」的情理結構
-
第二節 親尊衝突與宋明君權獨尊
-
第三節 清儒的「尊尊」與「尊君」之辯
-
第四節 親尊持衡與失衡之後
-
小結
-
-
第三章 「為人後」:清儒論「君統」之獨立
-
第一節 「繼嗣」觀念下的明代大禮議
-
第二節 毛奇齡論「傳位法」
-
第三節 乾嘉學者論「為人後」的特殊身份與意義
-
第四節 晚清學者論「統嗣二分」與「君臣倫非父子倫」
-
第五節 光緒宣統入繼與「君統獨立」之爭
-
小結
-
-
第四章 「嫂叔無服?嫂叔有服?」—「男女有別」觀念的鬆動
-
第一節 文獻資料與歷代律令
-
第二節 萬斯同與「有服」「無服」爭議之起
-
第三節 從考證古制到辨析禮意
-
第四節 達情遂欲與服制改革
-
小結
-
-
第五章 「成婦?成妻?」:清儒論婚姻之成立
-
第一節 婚禮議題之起
-
第二節 毛奇齡論「成婦重於成妻」
-
第三節 乾嘉學者論「成妻重於成婦」
-
第四節 「貞」觀念與成妻意重之結合
-
小結
-
- 結論
- 徵引書目
- 出版地 : 臺灣
- 語言 : 繁體中文
- DOI : 10.978.957671/8175
評分與評論
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