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0人評分過此書
板蕩時代的抒情: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
作者
:
出版日期
:
2018/02/16
閱讀格式
:
PDF
ISBN
:
9789888489664
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,在人物、刊物、理念、空間四個基本因素上,構成從未出現過的文化面貌。本書基於原始文學史料的考掘,講述抗戰爆發後的香港如何成為抗戰文藝的「據點」以及當中的意義。本書具文學史角度,分述不同流派、不同藝術取向的作家,介紹其主要作品,追溯文學觀念的淵源和發展,如國防文學、抗戰文學在香港的討論,也考掘、整理作家的經歷,所論及之人物、刊物和作品,包括新文學範圍內之主要體裁即新詩、小說、散文、戲劇、評論,也包括舊體文學、兒童文學和電影。
本書論及的作家,既包括南來作家如戴望舒、徐遲、陳殘雲、茅盾、夏衍、葉靈鳳、柳亞子等,也包括本土成長的文藝青年如李育中、望雲(張吻冰)、鷗外鷗、侶倫、舒巷城、劉火子、古卓崙等。在「板蕩」的歲月中,他們共同譜寫了一段香港文學史上可貴的「抒情記憶」。
本書論及的作家,既包括南來作家如戴望舒、徐遲、陳殘雲、茅盾、夏衍、葉靈鳳、柳亞子等,也包括本土成長的文藝青年如李育中、望雲(張吻冰)、鷗外鷗、侶倫、舒巷城、劉火子、古卓崙等。在「板蕩」的歲月中,他們共同譜寫了一段香港文學史上可貴的「抒情記憶」。
- 「文化香港」叢書總序
- 歷史中的「戰爭詩學」(陳國球序)
-
第一章 序論
-
「遺忘」的歷史
-
香港的「新文藝大爆炸」
-
抗戰與「文化據點」
-
香港與文學
-
-
第二章 香港的「據點」位置
-
抗戰局勢的變化
-
國、共兩黨及其他黨派的文化工作
-
「皖南事變」的影響
-
突破封鎖的文化中心
-
據點的意義
-
-
第三章 抗戰時期的香港報刊
-
獨立言論傳統
-
香港報刊與抗戰文藝
-
抗戰時期香港報刊要述
-
戰時報刊檢查
-
-
第四章 抗戰與「和平」
-
國防文學與抗戰文藝
-
國防戲劇與香港戲劇
-
國防電影與香港電影
-
望雲及其小說《人海淚痕》
-
鷗外鷗及其「香港的照相冊」系列詩作
-
「和平文藝」的端倪爭議
-
-
第五章 寫實與抒情
-
抒情的放逐
-
徐遲的思想轉折事件
-
李育中的報告文學〈四月的香港〉
-
劉火子、《不死的榮譽》與微光出版社
-
陳殘雲:抒情和鬥爭的寫實
-
-
第六章 文藝青年大召集
-
「文通」與「八月文藝通訊競賽」
-
香港的一日
-
七月文藝通訊競賽
-
文藝講習班與「香港青年文藝研究社」
-
反新式風花雪月論戰
-
反殖詩人彭耀芬
-
-
第七章 香江雅聲
-
舊體文學源流
-
戰時香港古典文壇
-
詩與憂患:何曼叔、楊鐵夫、柳亞子等人的作品
-
香港角度詩史:古卓崙〈香江曲〉
-
被遺忘的記錄:黃偉伯未刊稿
-
-
第八章 人物與刊物
-
戴望舒與《星島日報.星座》
-
馬國亮、曹克安與《大地畫報》
-
楊奇、麥烽與《文藝青年》
-
曾昭森、黃慶雲與《新兒童》
-
-
第九章 轟炸與銷毀
-
空襲下的文學:侶倫、劉火子
-
動員起來,香港:徐遲、淵魚
-
燒書焚稿:侶倫、劉火子、舒巷城
-
無可挽回的損失:《大地畫報》及其他
-
-
第十章 淪陷與逃亡
-
淪陷前的堅守
-
「歸鄉」與逃亡
-
秘密大營救
-
話劇《再會吧,香港!》的演出與被禁
-
歌曲〈再會吧,香港!〉的歷史意識
-
-
第十一章 矛盾與抵抗
-
日治時期香港文學的幾種取向
-
作家的矛盾與內在抵抗
-
陳君葆、葉靈鳳與留港作家處境
-
戴望舒〈獄中題壁〉、〈我用殘損的手掌〉
-
-
第十二章 結論:板蕩時代的抒情
-
邊陲位置的喊話
-
地方、空間與文學社群
-
時代與思想的轉折
-
憂時傷國的情志
-
- 主要參考文獻
- 出版地 : 香港
- 語言 : 繁體中文
評分與評論
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