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人評分過此書

黄帝内经临证发微

出版日期
2019
閱讀格式
PDF ; EPUB
書籍分類
學科分類
ISBN
9787117289900

本館館藏

借閱規則
當前可使用人數 2
借閱天數 14
線上看 0
借閱中 0
選擇分享方式

推薦本館採購書籍

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,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

讀者資料
圖書館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
* 姓名
* 身分
系所
* E-mail
※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
電話
※ 電話格式為 區碼+電話號碼(ex. 0229235151)/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
* 請輸入驗證碼

本書收錄於此書展...

本书分“阴阳五行”“藏象”“病因病机”“病证”“治则治法”五篇来阐述经典之要旨,五篇又细分为《内经》原文条目,从《内经》原文条目结合临床医案进行分析,把经典之要义运用于中医临床之精华阐透无疑。本书可作为中医临床医师提高临床疗效、融会贯通中医经典的参考书
  • 阴阳五行篇
    • 阳化气
    • 阳化气,阴成形
    • 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
    • 阳气者,精则养神
    • 阳气者,柔则养筋
    • 凡阴阳之要,阳密乃固
    • 阴在内,阳之守也;阳在外,阴之使也
    • 阴阳和,故能有子
    • 阳加于阴谓之汗
    • 阳予之正,阴为之主
    • 清阳出上窍
    • 亢则害,承乃制
    • 天运当以日光明
    • 候之所始,道之所生
    • 升降出入,无器不有
    • 阳道实,阴道虚
    • 土得木而达
    • 春夏养阳
    •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
    • 阳气盛则瞋目,阴气盛则瞑目
  • 藏象篇
    • 心部于表
    • 心藏神
    • 心主身之血脉
    • 心主舌
    • 心在窍为舌
    • 心,开窍于耳
    • 心气通于舌,心和则舌能知五味
    •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;脾和则口能知五谷
    • 心为汗
    • 心合小肠
    • 肝为语
    • 肝开窍于目
    •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
    • 肝者,将军之官
    • 肝者,罢极之本
    • 肝主身之筋膜
    • 人卧血归于肝
    • 肝足厥阴之脉
    • 足厥阴之别
    • 凡十一藏,取决于胆
    • 脾者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时长四藏
    • 脾者土也,治中央
    • 脾气散精
    • 脾为之卫
    • 脾在声为歌
    • 脾为涎
    • 脾为涎,肾为唾
    • 胃为之市
    • 脾为之使,胃为之市
    •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
    • 脾足太阴之脉,其支者,复从胃别上膈,注心中
    • 肺主身之皮毛
    • “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”与“聚于胃,关于肺”
    • 肺者,相傅之官,治节出焉
    • 五藏之应天者肺
    • 肾主骨
    • 肾者主蛰,封藏之本
    • 肾者主为外
    • 肾者,胃之关
    • 地气上者属于肾
    • 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
    • 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
    • 下焦如渎
    • 魄门亦为五藏使
    • 藏气法时
    • 人有五藏化五气,以生喜怒悲忧恐
    • 血和、卫气和、志意和、寒温和,此人之常平也
    • 妇人之生,有余于气,不足于血
    • 脑为髓之海
    • 髓海不足,则脑转耳鸣,胫酸眩冒
    • 卫出于下焦
  • 病因病机篇
    • 生病起于过用
    • 久视伤血
    • 气增而久,夭之由也
    • 风胜则动
    • 伤于风者,上先受之
    • 伤于风者,上先受之;伤于湿者,下先受之
    • 湿胜则濡泻
    • 寒湿之中人也,皮肤不收
    • 冬伤于寒,春必温病
    • 百病生于气
    •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
    • 气伤痛,形伤肿
    • 静则神藏,躁则消亡
    • 失神者死,得神者生
    • 忧恐忿怒伤气,气伤藏,乃病藏
    • 饮食五味
    • 甘者令人中满
    • 中阴则溜于府
    • 阴胜则阳病,阳胜则阴病
    • 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,重寒则热,重热则寒
    • 阳盛则外热,阴盛则内寒
    • 阳虚则外寒,阴虚则内热
    • 阴虚生内热
    • 炅则气泄
    • 其身多热者易已,多寒者难已
    • 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
    • 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;浊气在上,则生䐜胀
    • 阳气者,因暴折而难决,故善怒也
    • 壮火之气衰,少火之气壮
    • 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
    • 诸寒收引,皆属于肾
    • 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
    • 诸气郁,皆属于肺
    • 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
    • 诸厥固泄,皆属于下
    • 诸痿喘呕,皆属于上
    • 诸热瞀瘛,皆属于火
    • 诸禁鼓栗,如丧神守,皆属于火
    • 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
    • 诸躁狂越,皆属于火
    • 诸病胕肿,疼酸惊骇,皆属于火
    • 诸胀腹大,皆属于热
    • 诸病有声,鼓之如鼓,皆属于热
    • 诸转反戾,水液浑浊,皆属于热
    • 诸呕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属于热
    • 诸暴强直,皆属于风
    • 诸痉项强,皆属于湿
    • 诸病水液,澄彻清冷,皆属于寒
    • 谨守病机,各司其属
    • 五藏阳以竭
    • 心病者,胸中痛
    • 心气实则笑不休
    • 怒伤肝
    • 胆胀者,胁下痛胀,口中苦,善太息
    • 胆液泄则口苦,胃气逆则呕苦
    • 邪在胆,逆在胃
    • 脾病而四肢不用
    • 胃为气逆为哕
    • 寒气客于肠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呕
    • 饮食不下,膈塞不通,邪在胃脘
    • 胃不和则卧不安
    • 人无胃气曰死...脉无胃气亦死
    • 中气不足,溲便为之变
    • 中气不足,溲便为之变,肠为之苦鸣
    • 二阳之病发心脾,有不得隐曲,女子不月
    • 肺,在变动为咳
    • 气虚者,肺虚也
    • 肺阳虚
    • 形寒寒饮则伤肺
    • 重寒伤肺
    • 肺胀者,虚满而喘咳
    •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
    • 其本在肾,其末在肺,皆积水也
    • 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
    • 膀胱不利为癃,不约为遗溺
    • 膀胱移热于小肠
    • 热气留于小肠,故痛而闭不通
    • 三焦病者,溢则水
    • 邪气盛则实,精气夺则虚
    • 神不使
    • 阳加于阴谓之汗
    • 老者之气血衰,其肌肉枯,气道涩
    • 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,故昼不精,夜不瞑
    • 痛者寒气多也,有寒故痛也
    • 久风入中,则为肠风飧泄
    • 卫气不得入于阴
    • 阴络伤则血内溢,血内溢则后血
    • 病在肝,俞在颈项
    • 风者,百病之长也
    • 风者善行而数变
    • 髓海不足,则脑转耳鸣
    • 肝受气于心,传之于脾
    • 病久入深,荣卫之行涩
    • 络脉绌急
    • 郁极乃发,待时而作
    • 心肺有病,而鼻为之不利
    • 唇口不荣,故须不生
    • 有所劳倦,形气衰少,谷气不盛
    • 阳气者,烦劳则张
    • 两虚相得,乃客其形
    • 劳汗当风,寒薄为皶,郁乃痤
    • 痒者阳也
    • 胃中空则宗脉虚
    • 阴虚阳搏谓之崩
    • 壮火食气,气食少火
    • 荣气虚则不仁
    • 惊则气乱
    • 隔塞闭绝,上下不通,则暴忧之病也
    • 两气相搏,乃合为胀
    • 面肿曰风
    • 相顺则治,相逆则乱
    • 阴阳俱有余,若俱不足,则有寒有热
    • 病久入深,荣卫之行涩,经络时疏
    • 膀胱不约为遗溺
    • 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,故卒然多卧
    • 血气以并,病形以成
    • 心气虚则悲
  • 病证篇
    • 痛者寒气多也,有寒故痛也
    • 风从外入,令人振寒,汗出头痛,身重恶寒
    • 头痛耳鸣,九窍不利,肠胃之所生也
    • 厥头痛
    • 厥头痛,项先痛,腰脊为应,先取天柱,后取足太阳
    • 面肿曰风
    • 二阳结,谓之消
    • 其心刚,刚则多怒,故为消瘅
    • 消渴,治之以兰
    • 血之与气,并走于上,则为大厥
    • 寒厥,不从外,皆从内也
    • 阴气衰于下,则为热厥
    • 肉痿者,得之湿地也
    • 五藏使人痿
    • 居处相湿,肌肉濡渍,痹而不仁,发为肉痿
    • 刺脊间,中髓为伛
    • 荣气虚则不仁,卫气虚则不用
    • 荣气虚则不仁
    • 虚邪偏客于身半,发为偏枯
    • 石瘕
    • 其著于伏冲之脉者,揣之应手而动
    • 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
    • 血脱者,色白,夭然不泽
    • 夺血者无汗,夺汗者无血
    • 阳络伤则血外溢,血外溢则衄血
    • 阴络伤则血内溢,血内溢则后血
    • 暴瘅内逆,肝肺相搏,血溢鼻口
    • 有所击堕,恶血在于内
    • 血泣而不行,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,壅遏而不得行,故热
    • 精脱者,耳聋
    • 气脱者,目不明
    • 鼻渊者,浊涕下不止也
    • 胆移热于脑,则辛鼻渊
    • 人卒然无音者,寒气客于厌
    • 上气不足,脑为之不满,耳为之苦鸣,头为之苦倾,目为之眩
    • 上气不足,头为之苦倾
    • 髓海不足,则脑转耳鸣
    • 冲脉为病,逆气里急
    • 任脉为病,男子内结七疝,女子带下瘕聚
    • 三阳结谓之隔
    • 三阴结谓之水
    • 有病口苦者,病名曰胆瘅
    • 有病口甘者,名曰脾瘅
    • 病口甘者,治之以兰
    • 咳出青黄涕,其状如脓
    • 酒风
    • 病名曰伏梁,此风根也
    • 汗出偏沮
    • 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
    • 高梁之变,足生大丁
    • 汗出见湿,乃生痤痱
    • 疡疮痤痈,病本于肝
    • 卫气留(于阴)久则欲瞑
    • 肠胃大,则卫气行留久...其气不清则欲瞑,故多卧矣
    • 其气不清则欲瞑,故多卧矣
    • 邪气留于上膲,故卒然多卧焉
    • 卫气独行其外,行于阳,不得入于阴
    • 卫气不得入于阴,故目不瞑矣
    • 阳气尽,阴气盛则目瞑,阴气尽而阳气盛,则寤矣
    • 不得卧者,卫气常留于阳,阳气满则阳盛
    • 阳气盛则瞋目,阴气盛则瞑目
    • 阳气盛则瞋目
    • 昼不精,夜不瞑
    • 若沃以汤,涩于小便
    • 淫气遗溺,痹聚在肾
    • 后不利
    • 妇人之生,有余于气,不足于血
    • 阴虚阳搏谓之崩
    • 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
    • 心气虚则悲,实则笑不休
    • 积之始生,得寒乃生
    • 清浊相干,命曰乱气
    • 五气之溢也,名曰脾瘅
    • 膀胱不利为癃,不约为遗溺
    • 心肺有病,而鼻为之不利
    • 太阴所至,为积饮否隔
    • 湿胜则濡泻
    • 藏寒生满病
    • 膀胱移热于小肠,鬲肠不便,上为口麋
    • 春善病鼽衄
    • 乳子而病热
    • 脉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心
    • 真头痛,头痛甚,脑尽痛
    • 大肠咳状,咳而遗失
    • 肉烁
    • 心肺有病,而鼻为之不利
    • 肾病者,腹大胫肿,喘咳身重,寝汗出
    • 头痛巅疾,下虚上实
    • 头痛巅疾,下虚上实,过在足少阴、巨阳,甚则入肾
    • 肺热叶焦,发为痿躄
    • 涩则心痛
  • 治则治法篇
    • 医之治病也,一病而治各不同
    • 粗守形,上守神
    • 小针之要,易陈而难入,粗守形,上守神
    • 知机之道者,不可挂以发
    • 刺之要,气至而有效,效之信,若风之吹云
    • 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,其盛可待衰而已
    • 因其轻而扬之
    • 中满者,泻之于内
    • 气虚宜引之
    • 微者逆之,甚者从之
    • 惊者平之
    • 散者收之
    • 塞因塞用
    • 通因通用
    • 逸者行之
    • 下者举之
    • 适事为故
    • 知标本者,万举万当
    •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
    • 标本不得,邪气不服
    • 间者并行,甚者独行
    •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
    •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,热之而寒者取之阳
    • 火郁发之
    • 木郁达之
    • 告之以其败,语之以其善,导之以其所便,开之以其所苦
    • 怒伤肝,悲胜怒……喜伤心,恐胜喜……思伤脾,怒胜思……忧伤肺,喜胜忧……恐伤肾,思胜恐
    • 治痿者独取阳明
    • 开鬼门,洁净府
    • 去宛陈莝
    •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
    • 癃,取之阴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
    • 以救俯仰,巨阳引
    • 有故无殒,亦无殒也
    • 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
    • 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补之
    • 五味所禁
    • 辛以润之
    • 肾苦燥,急食辛以润之
    • 阴阳俱不足,可将以甘药
    • 少火生气
    • 远而奇偶,制大其服
    • 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
    • 无使过之,伤其正也
    • 能毒者以厚药,不胜毒者以薄药
    • 乌鲗骨茹丸
    • 半夏秫米汤
    • 结者散之
    • 结者散之,坚者削之
    • 肺胀者,虚满而喘咳
    • 小大不利治其标,小大利治其本
    • 其高者,因而越之
    • 金郁泄之
    • 五藏有疾,当取之十二原
    • 治病者,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
    • 合治内府
    • 荥输治外经,合治内府
    • 盛则泻之,虚则补之,热则疾之,寒则留之
    • 病在上者下取之,病在下者高取之
    • 焠刺者,刺燔针则取痹也
    • 徐而疾则实,疾而徐则虚
    • 十二原出于四关,四关主治五藏
    • 宛陈则除之者,去血脉也
    • 胀取三阳,飧泄取三阴
    • 巨刺者,左取右,右取左
    • 病时间时甚者,取之输
    • 藏寒生满病,其治宜灸焫
    • 陷下则徒灸之
    • 凝涩者,致气以温之,血和乃止
    • 气有余于上者,导而下之
    • 在骨守骨,在筋守筋
    • 病在藏者,取之井
    • 凡刺之法,先必本于神
    • 凡将用针,必先诊脉,视气之剧易,乃可以治也
    • 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,泻则怳然若有失也
    • 凡刺有五,以应五藏
    • 年长则求之于府
    • 无脱其阴,而泻其阳
  • 出版地 中國大陸
  • 語言 簡體中文

評分與評論

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
幫助
您好,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?
使用指南

客服專線:0800-000-747

服務時間:週一至週五 AM 09:00~PM 06:00

lo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