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0人評分過此書
目的與存在:實證唯心論與目的論
「目的與存在」涵三義:一、開出「目的」與「存在」,二、「從目的證存在」與「從存在證目的」,三、「目的(知)」與「存在(行)」知行合一。
本書名「目的與存在」者,證凡實踐之為實踐之本義,乃謂其必在一理想目的之方向中,在活動中,攝存有於活動,證活動於目的方向,由目的性活動反證存有(存有即同一性),以存在即在不斷變異與自我否定、自我超越中,唯憑藉其所依從之目的性活動,自證為同一者,為存有。最後欲實現的目的、終極目的,唯是那提供存在之終極目的的提供者――判斷力之反思判斷之生生。「成為反思者!成為感通者!成為自由!」就是人的本體屬性。體性既立,體用、體相一根而發,心意知物,理一分殊而不容已;知行合一,是「斯人千古不磨心」之寂感真幾。以有心義故,一切法得成!
自中西哲學比較而言,雖可謂近代西方哲學日漸趨向於中國心性論,其中種種思辨環節,層迭交錯之哲學概念,經過疏理,可重新組合化約於中國哲學儒、道、釋三教之目的性概念之下,批判地成為以終極目的攝道德目的與自然目的之人學體性學――「所過者化,所存者神」之自我實現人在宇宙中的自我定位的存有論。初看這是援西方哲學入中國哲學,再看是以中國哲學確定西方哲學觀念之意義與定位,而中西互證,同時成就中國哲學智慧之系統性、普世性,與西方哲學之擺脫虛妄、走向實踐的實證。
本書名「目的與存在」者,證凡實踐之為實踐之本義,乃謂其必在一理想目的之方向中,在活動中,攝存有於活動,證活動於目的方向,由目的性活動反證存有(存有即同一性),以存在即在不斷變異與自我否定、自我超越中,唯憑藉其所依從之目的性活動,自證為同一者,為存有。最後欲實現的目的、終極目的,唯是那提供存在之終極目的的提供者――判斷力之反思判斷之生生。「成為反思者!成為感通者!成為自由!」就是人的本體屬性。體性既立,體用、體相一根而發,心意知物,理一分殊而不容已;知行合一,是「斯人千古不磨心」之寂感真幾。以有心義故,一切法得成!
自中西哲學比較而言,雖可謂近代西方哲學日漸趨向於中國心性論,其中種種思辨環節,層迭交錯之哲學概念,經過疏理,可重新組合化約於中國哲學儒、道、釋三教之目的性概念之下,批判地成為以終極目的攝道德目的與自然目的之人學體性學――「所過者化,所存者神」之自我實現人在宇宙中的自我定位的存有論。初看這是援西方哲學入中國哲學,再看是以中國哲學確定西方哲學觀念之意義與定位,而中西互證,同時成就中國哲學智慧之系統性、普世性,與西方哲學之擺脫虛妄、走向實踐的實證。
- 新序 一個寫在封面的理念:目的與存在
- 原序 浩浩狂瀾翻到底,更無涓滴不朝宗——《目的與存在——實證唯心論與目的論》序言
-
第一輯 目的與體性——人學體性學中的目的論判斷
-
第一章 自主性之後——從中西自主性思想看道家「雙向排拒」所開啟之自主之門
-
一、古希臘「主——奴」關係中的自主性
-
二、「主——奴」結構之歷史中沒有主人,只有奴隸
-
三、由「主——奴」到「神——人」:主人的尋找
-
四、自主性的苦旅——批判時代自主性之命運
-
五、儒家人格主義「目的——歷程」中的自主性
-
六、自主性之自欺與自救之路
-
七、儒家人格主義自主性之現代危機
-
八、文化之原罪——道家的批判
-
九、道家的雙向排拒——為自主性解咒
-
十、歸復與開啟——「虛靈心」的發現
-
十一、「無主體性之主體」與「美的自由」
-
-
第二章 目的與體性——從人學體性學看牟宗三對康德「物自身」思想之發展
-
一、引言:哲學的艱難
-
二、發展康德哲學之三種可能的型態
-
三、物自身與精神存在的迴旋
-
四、從人學體性學重構物自身問題
-
五、如何使康德的洞見成為洞見
-
六、成為物自身——成為自由、成為存在、成為目的
-
七、物自身與歷史存在、歷史目的
-
八、「人無智的直覺」所涵密義
-
九、證成物自身與人學體性學之發現
-
十、人學體性學的建立:轉上帝為自由無限心
-
十一、存在的入路與超越的歸復
-
十二、結語
-
-
第三章 從體用義之衡定論當代新儒學之嚴分儒佛
-
一、中國思想中之體用觀與性相論
-
二、玄學體用之重新衡定和當代儒佛之辯
-
三、佛教體用義之自我衡定及其理論困難
-
四、虛說的體用與佛教解脫目的論
-
五、縱貫實說與縱貫而橫說虛說
-
六、哲學的分判與綜攝
-
七、牟宗三之判釋:滅度的體用
-
八、唐君毅之判釋:我法二空
-
九、儒家圓教與證如證悲
-
-
第四章 目的、體用與性相——從目的論看唐君毅「心靈九境」之系統性格
-
一、九境論之一心三觀
-
二、靜態之體用、動態之體用與目的論
-
三、橫說的體用與內在的形上學
-
四、非體非用——觀照凌虛境
-
五、觀照凌虛境——生命心靈存在之「環中」
-
六、目的論與形上實體之生命化
-
七、以目的性原則統攝體性、體相、體用
-
八、超越的反省法——目的論哲學方法
-
九、天德流行境中的性德與玄德
-
十、逆覺與順成——天德流行境與儒道之目的論
-
-
第五章 「反思判斷」與「一心開二門」——牟宗三先生所提哲學共同模型之再省察
-
一、「一心開二門」作為判教基型之提出
-
二、唯真心論之「一心開二門」與康德的哲學系統
-
三、以「一心開二門」還判《起信論》
-
四、佛教「一心開二門」之可說與不可說
-
五、康德哲學的人學體性學與「一心開二門」
-
六、康德的哲學的二分,人學的三分,存在是「一」
-
七、反思判斷:區分與連接
-
八、反思判斷與應當之理:超越的與存在的
-
-
第六章 目的論與朱子「體用也定」、「理先氣後」義之衡定——一個反思判斷的詮釋
-
一、目的論與中國哲學
-
二、目的論的兩態與朱子理學之可詮釋性
-
三、朱子「體用也定」之定於存在之理之全
-
四、靜態的目的論與朱子太極之義
-
五、「典範互濟」與理學目的論
-
六、理學目的論述要
-
七、從應當之理與存在之理,看「理先氣後」義
-
八、「依照圓善之目的性概念而為實踐的者」之建立,並以之綜攝「依照自然之概念而為實踐的者」與「依照自由之概念而為實踐的者」
-
-
第七章 昔本不迷今言悟,心融境會證幽潛——為黃慧英教授《從人道到天道》一書序兼說一種哲學觀
-
第八章 「知行合一」與「寂感真幾」——從反思判斷看知行問題的哲學意義
-
一、知行問題之哲學意義與地位
-
二、從人類知識五種存在類型,看「知行合一」
-
三、中國哲學中知行關係論之各義
-
四、王陽明的「知行合一」與「知行本一」
-
五、從判斷力之批判看「知行本一」
-
六、寂感真幾、智的直覺與價值判斷
-
-
第九章 「寂感真幾」與「一心開二門」——從「一心」義之衡定說哲學之究極型態
-
一、哲學究極型態之三模式:自上而下,自下而上,十字打開
-
二、觀念對顯之二門,與真實存在之門
-
三、阿賴耶兩頭通二門,真如心則息二門
-
四、佛教證苦、證業、證如,不證悲:一心迷覺自轉門
-
五、康德二性開二門,唯欠一心;牟宗三以「自由無限心」統攝二門
-
六、「一心」之有無與「存在之玄」
-
七、反思判斷之一心開二門
-
八、自然目的與道德目的之統一:天人合一與德福一致
-
九、目的論與俱分進化論:最高善與存在的破裂
-
十、目的論與理一分殊
-
十一、寂感真幾與知行本一
-
十二、判斷力與知行合一
-
-
第十章 康德、牟宗三「物自身」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——從「現象與物自身」到「目的與存在」
-
一、前言
-
二、超越的區分與存在的同一
-
三、由「認識論的本體論」轉向「實踐的目的論」
-
四、「兩不立,則一不可見」:兩極與宗的
-
五、批判哲學之終結與重構
-
六、從人學體性學重證物自身
-
七、物自身在康德哲學次序中的存在地位
-
八、物自身之存廢與轉向人學體性學
-
九、各家開各自的「現象與物自身」——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
-
十、由人存在為「物自身」(人之在其自己),自證人有智的直覺
-
十一、智的直覺(反思判斷力),目的與存在(現象與物自身)即三而一,即一而三—知行合一
-
十二、存在之理與儒家目的論之六義
-
十三、儒家目的論之目的:成為反思者、成為「依照圓善之概念而為實踐的者」
-
十四、結語
-
-
第十一章 「性向善論」與「性善論」——目的論與即生言性、即理言性、即心言性(以唐君毅《中國哲學原論》為中心之還原與開展)
-
一、提要
-
二、唐君毅以人學為中心之「中國哲學」概念
-
三、中國哲學之義理還原與「心靈九境」
-
四、《中國哲學原論》之系統結構及根本性格
-
五、「性」之五義與「生生之性」,「存在之幾」與「即性言理」
-
六、「生生之性」與中國言性思想之勝義
-
七、從「生生之性」說先秦告、孟、莊、荀四家之人性論
-
八、中國言性思想之目的論方法
-
九、康德論「人性中的根源的向善之才能」
-
十、孟、告人性論辯之再論,與「理性範圍內的宗教」
-
十一、性善論之「始教」與「終教」——孟子與中庸
-
十二、「理」之四義與實踐動力之道德次序
-
十三、道德法則之「必然」與「以人為目的」之合目的性原則之「自然」:即目的言功能,即功能言目的
-
十四、從目的論說「向善論之實在論」與「性善論之活動論」
-
十五、由「人為之而存在的那些目的」而言性能,即性能而言「即生言性」與「即理言性」之二重目的性之人性,更以終極合目的之「生生」闢佛教之無生
-
十六、窮「生之謂性」而言「得諸己之謂信」之內在目的論
-
十七、唯理主義之道德法則不能指導應機之真實的道德行為
-
十八、應感而通者,無有不善;所應與所感,無獨必有對;心意知物,是一非多
-
十九、「根源的行動」與惻怛性情、寂感真幾
-
二十、「天地間只有個感應而已」之五層存有論與「合目的性原則」
-
廿一、合目的性原則與存在
-
廿二、結語:人之在其自己、感應其自己、超越其自己與實現其自己——「人是甚麼?」
-
-
-
第二輯 目的與歷史文化——理一分殊與歷史的起源與目的
-
第十二章 契約的?或神聖的?——從文化存有論之契約論和理念論看唐君毅先生之永恆國家觀
-
一、基本思考:文化世界之存有問題
-
二、政治之道與理與心
-
三、存在之迴旋與「理性之原罪」
-
四、超政治與政治烏托邦
-
五、從道家看儒家人格主義之得失
-
六、唐君毅哲學與黑格爾哲學之基本分別
-
七、唐君毅哲學對人有自由之直接說明
-
八、道德理性作為創生原則——唐君毅文化哲學之首義
-
九、盧梭契約論與公共意志說
-
十、康德之契約論的國家存有論
-
十一、黑格爾之國家神學
-
十二、唐君毅對契約論之批評及論國家與政府之區分
-
十三、唐君毅之道德理性理念論的永恆國家論
-
-
第十三章 從「軸心」說看中國文化之命運與人類之前途——紀念〈中國文化宣言〉發表五十週年
-
一、引言
-
二、歷史的意義與意義的歷史
-
三、共同的人性與鼎足而立的三大歷史文明軸心
-
四、開放的歷史觀與封閉的歷史觀
-
五、科技文明與無家可歸和心靈的魔化
-
六、備忘與解咒
-
七、後軸心時期之新宗教與政治神話
-
八、調適上遂與後軸心時代人類文化的命運
-
-
第十四章 證示生命的學問——從現代文明之斷裂,看牟宗三「生命的學問」之意義
-
一、唐、牟誕辰百週年感言
-
二、「觀解哲學」的終結與「哲學人類學」轉向
-
三、哲學的貧困和理性的黃昏
-
四、重知的先知論、不可知論與全知主義之偽先知
-
五、現代迷信與生命的無家可歸
-
六、民主政治與生命之「本」
-
七、由「主觀的悲情」之客觀化,轉出「客觀的悲情」,以證在時代中的「生命的學問」
-
-
第十五章 儒家與中國文化之基本性格——從士人傳統在今日之喪失說起
-
一、引言:心性之學與人格世界
-
二、中國還有知識分子嗎?
-
三、儒家的儒家與中國文化
-
四、餘言:中國往何處去?
-
-
第十六章 從「成聖之途」說「成人之途」與「聖之時者」
-
一、人為何要「成聖」?
-
二、形上學與成聖之途與生命存在之奧密
-
三、人如何可「成聖」——「自由意志與自律道德是如何可能的?」
-
四、成何種型態之「聖」?
-
五、「終極成聖」之哲學省察——成為「依照圓善之概念而為實踐的者」
-
六、「聖之時者」——由「成聖之途」而實踐「成人之途」並成為在時代中奮進的儒者
-
-
第十七章 一個寫在校門的理念:香港中文大學
-
一、本文緣起
-
二、「理想」之精神性與存在性
-
三、中大理想之原始精神特質——以新亞書院為例
-
-
-
第三輯 目的與生命美學——藝術生態學中的無目的與目的
-
第十八章 目的論與生命心靈境界
-
一、從目的論到生命美學——從「人是世界存在之照明者」到「人是世界存在的終極目的之發現者」說起
-
二、康德論「人是世界存在或宇宙本身之終極目的」以及「人如何可成為世界存在之終極目的」
-
三、二重「目的性」之合一:「終極目的」與「人的發現」
-
四、生生之性:精神現象學與意境表現主義
-
五、目的論美學之諸型態
-
六、文化本源論批判與當前人類文化之自我表現
-
七、結語:從目的論說生命心靈存在與藝術境界
-
附錄:生態藝術與藝術生態——觀念的探索與根源的追尋
-
-
第十九章 玄學與藝術生態學
-
一、綱要
-
二、從哲學中心問題看中西繪畫之精神特質
-
三、從「精神」到「風神」與「傳神」
-
四、精神與存在與活動
-
五、存在與存在的發現——存在之光
-
六、「才——性」與「形——神」
-
七、風景與人格世界
-
八、人文之道與自然之道
-
九、存在之幾與意義之幾
-
十、逃避語言與藝術的誕生
-
十一、人物美、自然美與藝術美
-
十二、超越與還原——生命的美學
-
十三、精神存在之生態系統與超系統
-
十四、玄學的三重存在世界與審美原則
-
十五、「形——神」與寫實繪畫之生態意義
-
十六、繪畫生態與美感生態
-
十七、反虛入渾、氣韻生動與意境表現主義
-
十八、骨法用筆與中國書畫之美學特質
-
十九、結語:關於中國書畫
-
-
第二十章 無為廣闊新天地,撃壤之歌彌足珍——徐康教授《子雲集》代序兼論「詩言志」與「自律的自由」
-
-
附錄
-
為了懷念的記念——憶與唐師母在一起的日子
-
出原便遇打頭風,不與尋常逝水同——我的哲學緣會與哲學的宿命和艱難
-
- 出版地 : 香港
- 語言 : 繁體中文
評分與評論
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